跨越2600公里的“夏日友情” 50名对口帮扶地区孩子 来宁与南京娃“结对研学”

2021-07-12

7月5日一大早,11岁的德吉从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甲玛乡希望小学出发,在校长阿珠的带领下,和其他8个小伙伴头一次坐上飞机,从拉萨到西宁,再转机,五个多小时后,他们头一次站在了南京这片土地上,开启了跨越2600多公里的“夏日友情”。
  DSC01964.JPG

7月10日下午,面容黝黑但神态童稚的德吉,面对记者的提问,羞涩地说:“我在南京认识了好多好朋友,我的结对小伙伴张昕对我可好了,我送给她我们老家的特产奶渣,她送给我一个漂亮的笔记本。”
  和德吉他们同时抵宁的,还有来自我市对口帮扶地区陕西丹凤县的15名小学生以及淮安市洪泽区的26个孩子。这50个三地的优秀学子来到南京,与雨花台区的50名小学生结对欢聚。本次活动,全程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贯穿活动全程,开启了一次“因为南京、相伴成长”公益研学活动。
  南京的公益研学活动2019年起在雨花台区启动试点,旨在探索教育扶贫的创新,今年参加活动的对口帮扶地区孩子数量创了历史新高。本次公益研学活动从7月5日到11日在南京举行,全部费用由市、区(工商联)联动、商会组织和民营企业等以公益认领的方式开展。
  “我在墨竹工卡县从事小学教育已有24年,如今,我们的学龄孩子入学率已达100%,孩子的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政府全包。”阿珠校长自豪地说,“甲玛希望小学1995年成立,目前有在校生333人,几乎全部住校,就学条件好,孩子们早上是酥油茶、糌粑、馍馍、奶包,中午晚上都是三菜一汤。”
  德吉家是一个普通的藏民家庭,母亲在家务农种青稞,父亲在附近的中国黄金矿业公司采矿。独生女德吉第一次出远门,一走就走到了2600多公里外的南京。瘦小的德吉微笑着说:“南京很好。”
  尽管在墨竹工卡没经历过南京这样的梅雨天气,但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科技馆、渡江胜利纪念馆、紫金山天文台,却让小德吉“大开眼界”。她说:“我最激动的是看到了科技馆里的航天火箭,我们中国越来越强大了,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
  此次的公益研学共设置了10个研学场景,希望向同学们传达的理念是,“无论是先驱们的革命征程,还是国家现在的富强和振兴,都是用坚实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来实现的”。
  “成双结对”的100个孩子个个兴致盎然。雨花实小四年级学生张逸妍结对小伙伴是墨竹工卡的旦增曲宗,张逸妍说:“一开始我俩都不好意思,现在已经变成‘铁杆’了。”一周后就迎来了分别,搂在一起的两个小女生却还是笑得一脸灿烂,爱吃甜食的旦增曲宗悄悄告诉记者:“我俩交换电话号码了,回去后,我用手机打张逸妍的电话手表,就可以继续聊天了。”
  50个孩子与南京的50个小伙伴同吃、同住、同分享、同学习,研学活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心灵融合的平台。丹凤县土门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石玉阳说:“我在班上都是排前几名,小伙伴雨花外校的王霄汉在班上学习也很好,我俩决定回去后展开学习比赛,看看到底谁更棒。”
  截至目前,雨花台区试点的公益研学活动已服务学生300余人、教师和志愿者100余人。一场研学,改变了孩子们后续的成长历程。2019年公益研学活动结束半年后,大通县朔北藏族乡中心学校的校长专程打电话到南京报喜,“两名小学生在参加公益研学过后,成绩大幅度地提升,他们在全县统考中分别考到了第18名和第85名,这样的成绩我们建校至今从未出现过。”
  经过几年的实践,雨花台区的这项活动已形成了“政府支持、标准引领、多元筹资、有效执行”的工作机制和“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据悉,未来公益研学活动将持续扩大覆盖面,拓展至西宁、墨竹工卡、伊宁、淮安、商洛、南京五省区六地的1065所小学,以实际行动打通帮扶工作中扶智的最后一公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