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名帮扶地区孩子来宁“结对研学”

2021-07-15



当手与手相牵、心与心相连,刚刚过去的七天对于100位孩子而言早已不是简单的结对,而是见证友谊、甘苦与共、心灵相融的一段人生难忘旅程。上周末的下午,从来自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陕西丹凤县,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的50位孩子踏上归乡的那一刻起,南京这座散发着光和热、爱和情的城市必将留在大家心里。经过一周的忙碌行程,今年的“因为南京 相伴成长”公益研学活动正式结束。作为该项活动的试点,雨花台区用三次“结对研学”服务了对口帮扶地区共计400名学生、教师和志愿者们,成为多元化帮扶工作的有效探索和实践。

1.png

据介绍,旨在通过交流互访完成扶智扶志的公益研学活动自2019年在南京市雨花台区试点开展以来,已服务学生300余人、教师和志愿者100余人。在2019年公益研学活动结束半年后,大通县朔北藏族乡中心学校的校长专程打电话到南京报喜:“两名小学生在参加公益研学过后成绩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在全县统考中分别考到了第18名和第85名,这样的成绩是建校至今从未出现过的!”大通县委常委黄海泉表示,公益研学的开展是东西部帮扶协作的成功尝试,参与活动的同学们走出固有的学习环境,获得前所未有的生活体验,增进了友谊,拓宽了视野。

正是鉴于这项持续数年的公益研学让参与各方收益明显,今年的活动无论在人数还是参与地区上都进行了扩展,为保证参与的学生们得到公平参与研学旅行的机会,让研学效果最大化,参与群体普遍化,选拔标准一直确定为在当地建档立卡的困难家庭、品学兼优的学生。像刚刚过去的七天里,这50位孩子与南京结对的小学生们同吃、同住、同分享、同学习,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不少人已经结成好朋友在临别时依依不舍。

2.png

在南京我认识了好多好朋友,今天离开我留下了一份家乡的特产奶渣做礼物,我的好朋友也回赠我一本漂亮的笔记本。”脸上带着明显高原红的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甲玛乡希望小学四年级学生德吉自我介绍时还很腼腆,但提及这几天结交的好朋友,说着说着就情不自禁的打开了话匣子。从1996年开始就留校任职的校长阿珠谈及国家对当地教育事业的帮扶满是自豪:“学校条件不错,孩子们吃的也好。早上酥油茶、糌粑、馍馍、奶包,中午晚上都是三菜一汤,全部免费!”

至于说这七天里在南京感受到了什么,从用心安排的行程上就可见一斑。比如,雨花台烈士陵园向同学们注入红色革命活力基因,南京科技馆用科技的力量为同学们开启另一片天空,南京市城市规划建设展览馆用一场声光电的盛宴为同学们呈现未来二十年南京的变化,八卦洲的陌上花渡让同学们在体会到农学魅力的同时,懂得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生态、科技、人文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渡江胜利纪念馆则告诉同学们新中国的成立和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而公益研学活动的全部费用则由市、区(工商联)联动、商会组织和民营企业等以公益认领的方式开展。

据悉,经过数年探索已然形成“政府支持、标准引领、多元筹资、有效执行”的工作机制和“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的公益研学,未来还将持续扩大覆盖面,拓展至西宁、墨竹工卡、伊宁、淮安、商洛、南京五省六地的1065所小学,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口帮扶多元化的新路径。


通讯员 徐芳芳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陈彦

编辑 张芊茜



分享